□張著偶 俗話說:“銅延平,鐵邵武”。盡管延平三面環(huán)水,一面靠山,牢不可破,但是,遠不如固若金湯的邵武城。當時邵武是府,建成墻的規(guī)格也更高。因此,邵武的城墻建得又高又寬,墻體里外是用巨大的花崗巖砌成的,城墻有曲折變化,北面緊靠富屯溪。在古代用刀槍怎能攻破這樣牢固的城池呢!所以說鐵邵武是形容的恰如其分。 當時城墻范圍很大,官府、百姓都在城內。后來商業(yè)不斷發(fā)展,由于當時沒有汽車、火車,主要靠小木船,上溯光澤,下往南平、福州。船要靠岸,不能靠墻,城外以東有一塊很長的地方,它的北面許多碼頭就應運而生了。邵武的大米、紙張、毛竹、筍干、木頭等土地特產,源源不斷運往南平、福州等地;而百貨、布匹、海產品、桂圓、荔枝等,不斷運來邵武,都得靠船來往運輸,都在城外這塊地方買賣交換,自由市場發(fā)達。城里的百姓必然來城外購買物品,甚至不少居民移居城外做生意。這樣,東門外人越來越多,越來越繁華熱鬧,各種百貨店、布店、海貨店、米店、雜貨店、館店、湯點、旅社等,應有盡有。隨著商業(yè)不斷發(fā)展,這條街也不斷延伸,伸到吊橋以下,逐步形成一條很長的街市,國民政府便命為中山路。 解放前,我父親來城里經商,我也跟隨來城里讀書。來城的第二天,我上街玩,走遠了就不懂回家,邊哭邊找,心里很急,越急越找不到。怎么辦呢?我憑著記憶,好像是從一家海貨店進去,冷靜地回憶,小心地找,終于找到了?;氐郊依铮赣H見我哭過,問其原由,我只好如是地告訴他,他笑我沒用。 有一次,我上午放學回家時,恰巧碰到家鄉(xiāng)幾位婦女,她們也是頭一次逛新城,是從上河街走到中山路的,這是最熱鬧的一段。她們看呆了,怎么這么熱鬧呀?是不是遇到趕圩呀?因為在鄉(xiāng)下,要買賣物品,就是一大早,去大一點的鄉(xiāng)村趕圩的。由于是家鄉(xiāng)人,就熱情地給她們解釋,這段街每天都是這樣熱門的,上午下午都一樣熱鬧,總是人來人往,熙熙攘攘的;晚上還更熱鬧呢!因為人們白天忙工作,晚上才有空上街采購,或者品嘗點心,所以又形成熱鬧的夜市,不像鄉(xiāng)下只趕上午半天的圩。 整個東門外,盡是商店,人流量很大。支撐繁華熱鬧的是許多碼頭和碼頭工人。那些碼頭是伸到河里的,略高出水面,小木船能??看a頭,碼頭工人上船卸貨,往往扛著七八十斤,甚至上百斤的貨物,馱上大街,馱到商店里才卸下來。碼頭工人也有行規(guī),貨物只能由碼頭工人來搬運。有一天晚上,船才到,店家偷偷地組織店上幾個人去卸貨、馱貨。便被碼頭工人碰到,雙方打起來。碼頭工人很團結,叫來很多碼頭工人。結果商家只好認輸、認錯,又道歉,又賠錢。 中山路最繁榮時期,還是抗日期間。因為“一灘高一丈,邵武在天上”,日本鬼子也望而生畏。當年,日本來攻打浦城時,浦城人民萬眾一心,齊心抗日,家家戶戶有力出力,沒力出錢。浦城人民抗日最先進的武器,就是石頭。他們先占領隘口,這種隘口號稱: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,再準備許許多多的大小石頭,又派人蹲在樹上放哨。一旦發(fā)現日本鬼子來了,就通知隘口勇夫。勇夫們看見鬼子沖上來了,如果很近,就開始滾石頭下坡,砸得鬼子哇哇大叫,死傷累累;如果開來坦克,就滾特大的石頭,把坦克砸壞掉。盡管鬼子發(fā)動多次沖鋒,都被石頭砸得遍地尸體,最后以鬼子失敗告終。 在“天上”的邵武,也就是這樣以險據守。日本鬼子在浦城吃了大虧,接受教訓,不敢輕易來侵犯邵武。所以抗日時期,福州等地,很多人跑來邵武避難,有名的協和大學、址江大學都搬來邵武。因此,邵武人口大增。至今,福州人在邵武的很多。增加了兩所大學,賣書賣文具出名的永生堂就及時開張了。永生堂就在中山路中段,靠街的南邊。那時永生堂的生意可紅火呢,每天來買書買文具的人很多,常常擠爆了永生堂,老板賺盆滿缽滿。現在的永生堂卻人走屋空,已破爛不堪。那時人多,吃穿住都跟著隨繁榮起來。產生了最大的商家是信元、信和,主要是賣糖果之類。經常是人們排隊來買,這兩家成了億萬元資本家?,F在信元信和的房子都被火燒掉了,成了空園子,長草長樹了。 因為抗戰(zhàn)勝利后,兩所大學和其他一些部門搬走了,邵武人口也大量減少,中山路已沒了昔日的熱鬧繁榮。邵武1956年通火車,后來八一大橋建成,也就是說交通改道了,人流逐漸移到519路,貨物當然就充滿519路各店面,有名的百貨大樓在四角廳,郵電、新華書店、銀行、服裝店等,都云集519路西、中段。當你要存取錢、寄信、寄包裹、買書、買布料、買服裝,都得來這段路,這段路當然繁華熱鬧起來了。 這樣,東門外人口大量減少,當然許多店也無法開了。尤其是吊橋以下幾乎沒什么居民,只有少量的菜農,又因菜地也減少,地都蓋了房子。所以東門外越來越衰落,變成現在的模樣…… 我是東關人,我的小房子也建在東關,盡管我已八十多歲,當然希望中山路早日實現改造,早日看到中山路重振雄風! (作者系我市退休教師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