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張 威
每一座城市有獨屬于自己的文化記憶。在歷史進程中,曾發(fā)生過的史實,或隱藏于建筑、器物,或沉淀在泛黃的史籍。邵武作為閩北歷史文化名城,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,其先民不僅創(chuàng)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(zhì)文明和精神文明,也遺留下了不計其數(shù)的古跡。其中,位于城區(qū)中心的五四路中段道佳巷3號,就有兩幢保存完整的古民居,原為兩幢并列四合院式民居。其中一幢是建于明晚期的“中書第”,為邵武鄧姓知府所營造的私人宅第。另外一幢為清代民居。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,由西、中、東三路組成。西路建筑為明代建筑,東路建筑為火災后于清中期重建,中路建筑為晚近所建。如今這兩座代表著邵武明、清兩代建筑風格的民宅,被作為福建第一座以展出當?shù)孛袼椎膶I(yè)博物館,并于1985年開館,其第二期工程的明代館于1997年投入使用。2001年,中書第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。 時光清淺,冥寂的小巷與繁華的街道相連。青石板和鵝卵石鋪就的巷子,是光影斑駁的由來處。清幽的意境,總會讓我浮想聯(lián)翩,腦海中涌現(xiàn)的是童年生活的場景。天很藍,童年的紙飛機用力一擲,載著的夢,就落在小巷屋檐上。那些讓你念念不忘的細枝末節(jié),說來輕淡,聽來憂傷。那些曾經(jīng)缺失的月光,早已于數(shù)十年前抵達。而告白的煽情,就存放于童年的記憶,透過呼吸,與我為伍。 跨進民俗館的門檻,仿佛就邁進了鐵城數(shù)千年的歷史。在大門的底部,門墩是嚴肅的,穩(wěn)穩(wěn)地保持矜持,如一個厚重的詞,風霜在寂冷長河里泛著斑駁的光。門楣上懸掛著書畫家范曾題寫的“邵武民俗館”鎏金大字。清風吹拂著檐前的瓦當,如時光之鱗,那些翹檐的造型,獨具匠心,你可從中讀取它樸拙而又精致的手勢,它們具備擔當并應(yīng)付風雪寒霜,帶著顯露無遺的鼎盛和幾分純樸與恬淡。 中書第西路建筑為四進三開間,東西通面闊約17.6米,南北通進深約47.6米,中軸線上依次分布著前院墻、雨坪、前堂、中堂、后堂與后樓(右側(cè)帶花園)。四周青磚匡斗墻圍合,大門偏在東側(cè),兩側(cè)馬頭墻墀頭突出。前院墻中部有磚雕的四柱三間三屋頂照壁。墻上有磚刻楷書“隨天體認天理”六個大字,直觀地展現(xiàn)出理學中“天理”的學說。我常想,古人何以用一道照壁來隔開時空?是來慰藉一顆靜默的心,或是用來擋孤魂野鬼,抵御外來野風?還是遮擋外人的視線,讓陌生之物在照壁之前 停留。這仿佛是一個謎語,蒙上神秘的外衣。而翻閱這雕刻精美的照壁,亦如同打開折合的詩句。一個不大的院子,四周被青灰色墻壁包圍,在二門正面,有磚雕的四柱三間三屋頂?shù)拈T樓。一句雕花的詩,守在門楣。伸手撫摩厚重的木門,一圈圈樹木的年輪仍清晰可見。中間二柱減柱造落在門楣上,其上磚雕精美。前堂與中堂均采用抬梁、穿斗混合式構(gòu)造,納光,通風。向上隆起的形態(tài),是歷史沉淀的語言。交木為井,繪以藻紋,層次不同,而高遠深邃。而柱礎(chǔ)用料碩大,古拙簡潔,柱櫍還保留著明代明顯的古風。一對八角形柱礎(chǔ)的檐柱,精美的石雕,充分體現(xiàn)了明代府第民居構(gòu)架的特點。 一個地方的民俗,是一個城市留下的深淺轍印,是一座城市打開的扉頁。在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的展廳中,按照五廳三樓三十六室的布展。其中堂是全宅的中心,也是最重要的儀禮空間。這里全方位展示了邵武當?shù)厝松a(chǎn)生活、婚喪嫁娶、宗教信仰、戲劇民歌、飲食、服飾等民俗文化。在這里陳列著的三十多尊明清人物蠟像,讓我們真切看見了當年地方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(luò)。徐步走進民俗風情展示區(qū),喜堂中央,擺放著一頂做工精致的大花轎,“吹鼓手”面帶喜悅地吹奏迎親曲,親朋好友帶著賀禮來賀喜?!岸捶俊敝?,羞澀的新娘和新郎依偎在一起,新郎的父母在一旁露出燦爛的笑容。節(jié)俗廳里展示的是節(jié)俗所用之器物和風俗,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鐵城的一個個生活場景。 后堂為民間藝術(shù)展廳,四柱七檁的硬山頂,用飛翔的翅膀展開堅硬的線條。穿斗式木構(gòu)架,敘述相遇的機緣。前出帶卷棚軒的游廊,暨承載著歲月之重,也抒寫著詩情畫意。在匠人的注視中,前坡長后坡短,嚴絲合縫,以斜逸出的古色古香,去構(gòu)架更精準的美。打開的時光密語,使質(zhì)樸的氣韻得到最大程度的外伸。遐想中,有那么一刻你會想和它親切攀談,從它的身體里,取出深淺不一的時光。在服飾展廳里,明清兩代百姓穿戴的各種服裝、鞋子、頭飾,做工精巧,美侖美奐。在斑斕的色彩里,我相逢了紡織串成的玄密,在織物奇彩的光環(huán)下,鑲滿了想象的顆粒,那是千年文明的夢幻。這里有被譽為全國3地方戲曲“一枝花”的邵武三角戲。提線木偶、手掌傀儡,則用一幕幕真實的場景,生靈活現(xiàn)地帶我們重新走進邵武民俗的風情畫卷中。而被譽為傳統(tǒng)民間舞蹈 “活化石”的儺舞,則用一個個夸張的面具,帶著我們穿越閩越文化久遠的歷史。 小天井與門廊、后堂之間,有自成的一個幽靜的空間。后樓與花園相連,以前是內(nèi)眷生活起居娛游的場所。從此處穿過窄窄的樓梯,在優(yōu)雅清凈的繡花樓上前,出檐欄桿下的花板,有透雕繡梅蘭竹菊。室內(nèi)陳設(shè)家具、琴棋書畫,典雅而溫馨。遙想當年,窗外草長鶯飛,深閨大戶里的小姐只能通過格子窗數(shù)細碎的雨滴,用清泠的琴聲來表達內(nèi)心的惆悵,把渴望自由和愛情的那種復雜心情放飛。而時光總是蹉跎,青燈常伴左右,深情總被湮沒,那個時代愛情從來就是個缺希物,即使夢里繾綣如絲,卻無力回天。而古戲臺是民俗館里的附屬建筑,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三角戲偶爾會在這里出演。三角戲為邵武獨特的地方劇種,與江西采茶戲淵源極深,戲中以小生、小丑、小旦三個角色為主,舞臺調(diào)動以三個角度為準,故稱三角戲,如今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。據(jù)三角戲老藝人回憶,邵武三角戲有100多本傳統(tǒng)戲。主要劇目有《鳳凰山》《青龍山》《斷橋》等,皆為古代神話傳說之精華。 從中路一路折向東路展廳,這里的建筑分別由轎廳、前堂(帶門樓)、中堂與后堂等組成,整體呈不規(guī)則形狀,面闊前寬后窄。轎廳居中,天井分列兩側(cè)。當你用目光尋訪,會喚醒蟲鳴和花朵,落葉寂寥和瀟瀟秋雨。這里展示古時候人們生活、生產(chǎn)所用的器物,有舂糍粑的石臼、防雨的蓑衣、翻地的鐵犁、取暖的火籠、供奉的神龕……這些從民間收集來的器物儼然成為邵武民俗文化的“代言人”,讓你可以追溯到時間的某一個節(jié)點。而前堂是進深2柱,穿斗減柱造型的建筑。斗拱在立柱與橫梁交接處,旁逸斜出。中堂穿斗構(gòu)架,進深六架,斗拱挑起檐桁,傳承荷載,衍生繁榮。后堂則為兩層樓杉木結(jié)構(gòu),采取插梁式木構(gòu)架木,像蝶一樣,從柱頂探出。在這里,古樸的屋瓦、簡潔的院落、繁復的木雕、明快的天井,無不傳承著邵武的歷史文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這里四柱三間三屋頂?shù)拇u雕門樓十分壯觀,門樓上有朱熹手書的“文明氣象”磚雕。各種花藻井紋,細節(jié)精細繁縟,與小天井側(cè)面照墻磚雕連成一體,形成立體式牌樓的錯覺。門樓上的磚雕有圓雕,浮雕,透雕,各種技巧,無不吐露一個個古典的春天。而瑞禽瑞獸、人物典故、花草魚鳥,應(yīng)有盡有,構(gòu)圖巧妙的是情投意合,體現(xiàn)了多而不亂的技藝水平,有著厚重的人文氣息。 在高處,俯瞰中書第,一刬青瓦一靄氤氳。曾經(jīng)的青磚黑瓦馬頭墻,回廊掛落花格窗。一筆徽韻黑白成趣的意象里,那些高低錯落,兩疊式,三疊式,五疊式的馬頭墻,像一匹匹仰頭嘶鳴的馬,把呆板的墻體營造出繁復的美。從明朗素雅里,折射出層次分明的生活韻味。 在道佳巷,中書第用它獨有的灰色,展示了邵武明清傳統(tǒng)民居營造技藝的特點與發(fā)展脈絡(luò),為我們傳遞歷史久遠的回聲。在青磚黑瓦的世界,它們用骨骼壘砌成墻,見證歲月變遷。 (作者系省作協(xié)會員,市作協(xié)副主席) |